学子风采
学子风采

“挑战杯”归来的一点感悟

上传时间 :2017-05-26    浏览次数 :    来源:必威betway中文版

0F8533F193473573679B2763F5A3B1B1.png

家好,我是文机141-1班的冯政凯,我和团队成员文机151-2班的赵文政、郭淼、孙军威同学系团总支精心组织下,经过刘安琴老师的专业指导,在这次“挑战杯”中获得一等奖。在此,我把参加“挑战杯”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也算是自己参加“挑战杯”的一次总结。“挑战杯”竞赛一直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参加“挑战杯”是我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不仅是我的一次学术探索之旅,更是一个让我学会如何表达学术观点、如何与评委专家交流、如何规范学术论文的大课堂,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在大学时光里参加一次“挑战杯”比赛,我也热切的希望系里的同学们能够加入到这样一次能让你在专业知识上快速成长的科技创新之列中去。

一、立足实际,善于思考

选择好的创新课题和思路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尤为重要。第一,选创新研究课题,最好选择符合我们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方面能扎实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方便我们同学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第二要有实际的社会实用性。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社会热点有效的结合,站在自己学科的角度对当下的社会现象做独特的研究,那样的话你才能领先别人一步。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专业优势,并多关注社会现象,不断提高敏感度,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多新鲜的思想火花。

我们学生做科技创新研究要有广阔的视野。专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角度,但我们绝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就禁锢于本专业。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立足专业根本的同时,更适当地要延伸和扩展,我们学科知识,因此在做学术研究中,我们学生要学会挖掘专业与身边环境的交叉点,这样就能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为我们打开一扇更加宽广的大门。

比如这次我们的作品获得一等奖,相比于机械与控制组中其他作品,就是完全是占据这两点优势。刚开始,提出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们也感到困难,因为机械过于模糊,没有实际设备进行对比研究,无从下手。但是深入的去了解作品之后,慢慢发现搞学术研究,只要立足科学根本,充分发挥我们的专业特色,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同时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学科内容,有毅力,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二、认识差距,迎难而上

    从初赛开始就一直忙活,在省赛5月20-22日,忙了三天,确实很累,不过感受还是很深的,最大的感悟就是,差距!其他参加比赛的团队,类似于其他学校的团队,基本都是研究生团队,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等工作。并不是说他们的学历高,有多么厉害,只是通过其他参赛的队伍来发现自己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进而想办法把差距拟补,不断的进行自己的改进,才能使自己更加的进步。

在比赛的过程中,不要只看重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习交流。在这三天的时间,全省的大学精英集中在这里,有很多很多不可想象的作品和团队,这些都可以去学习交流的。比如山东大学(威海)带来的海岛式低温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不仅能学习到他们其中海水淡化的技术,而且还能学习到他们的整个思路,整个装置的结构分析,作品理念和创新思维。还比如,特等奖第一名的高压寻路检测机器人,这个虽然我们可能暂时涉及不到机器人课程,但是通过这个作品,能学习到的电路电控分析,液压控制系统以及如何将平轮平稳的放在高压电线上面,这些都是在课本上远远学习不到的东西。要知道,整个比赛是完完全全可以交流的,你有任何一点不明白的、想不通的都是可以直接询问。不仅是学习课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拓宽你的眼界,改变自己对新鲜事物的认识。

给大家说一个比较有趣的事,就像是在鲁东大学上厕所的时候,看到厕所的墙面上写的是“代发论文”“买卖专利”,但是咱们学校是什么呢,“苹果手机”“四六级答案”,这就是差距吧。一个鲁东大学都写的是“论文”“专利”这种接触不到的东西,那么再好一点的学校呢,像是山大、山理工这种学校是不是会写“直升硕士”“博硕连读”,再好一些的学校是不是会写“出国”“留学”这样的字眼呢。这我并不知道,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只会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青蛙呢。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而学生之间也存在差距,居安思危,如果我们不想办法来拟补差距,那样的话只会使差距变得越来越大,长此以往,怎么能够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作为学生的我们,可能刚开始接触科技创新作品研究,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遥不可及。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学生对科技创新比赛的定位不够准确目标和要求不够清晰,很多同学没有自信,不敢想不敢干,认为自己不是专家、不是技术人员、没有高等学历,不能够像他们那样解决技术困难、学术难题,而且即使参加比赛,也不一定获奖,也不一定有成绩。长而久之,没有自信,失去信心越来越缺乏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兴趣。其实对于我们同学,不一定非要研究核心技术的作品,我们完全可以从作品新颖、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上着手。另外,我想说一句,少一些目的性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参加比赛不一定非要奔着最后的荣誉、最后的成绩去、不要抱有我一定能得奖的心思,在比赛中增加自己的认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这些都是最实实在在的收获,但有的人却往往认识不到。

撇开这些,其实在挑战杯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无数次的讨论、无数次的删改、无数次的实验,最终得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作品,仿佛觉得这是我们用执着、耐心和智慧孕育出的孩子。在比赛的过程中,无论我们的作品能不能被专家认可,我觉得这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这种挑战杯的灵魂——锐意创新、挑战自我。这种精神财富将会最终成为我们成功道路上的助推器。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挑战杯之路是如此,人生之路亦是如此,所以在我们要把这种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挑战杯精神发扬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只有如此挑战杯才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

付出总会有收获的,“挑战杯”已经结束了,回首来时的路,为了做这个作品,从我们的课题立项成功,到决赛这场质询。我们付出了汗水,熬过夜晚,舍弃了我们的节假日,从最初对“挑战杯”的陌生到今天的心得,作品申报书的无数次修改,从开始连论文格式都不懂到最后有创新特色学术作品。从最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自信满满,这过程的一路坎坷,一路收获,它不仅仅是一次突破,一次荣誉,它更是一次难忘的人生历练,一笔人生财富。少一些目的性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一直不懈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一路走来的辛劳和汗水,都是值得的!雨后总会见彩云的。

                                                                                文机141-1班

                                                                                   冯政凯